第266章 当真是屈才了 (1/3)

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柴不就是木头么,漫山遍野都是,这东西有什么好稀缺的。

可实际上,事实就是如此,尤其是北方,因为自然环境差异,

北方地区不像南方有大量速生的苇草可充当燃料,只能砍伐多年生的高大乔木,而后者生长速度相当缓慢。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可不是后世现代化进程时发生的事情,而是在这片土地,这种看伐木的行为已经持续了足足上千万年了。

《梦溪笔谈》中便曾记载道““今齐、鲁间松林尽矣,

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秃)矣。”

齐鲁之地尚且如此,

更何况甘肃镇为属西北,大片的沙漠地貌,树木总共就这么多。

这种缺木的现象,甚至造成过不少的祸端,在宋神宗时期,西北百姓当真是砍无可砍了,目力所及,林木几尽,然而冬天总是要过的,缺薪少柴的民众只能把目光投向其他地方。

也就是桑枣树,而桑枣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砍伐桑枣无异于饮鸩止渴。根据北宋律法,伐桑树三工以上,首犯处死,从犯流放。

在律法最为松弛的宋朝,能立下这般重刑,可见当时情况有多么恶劣。

甚至于北宋时还有一例子,在北宋末期,

金兵包围汴京城,首先告急的不是粮食,而是燃料。

薪柴不济,宋钦宗不得不开放皇家园林供民众采伐,几天之后,竹木被砍伐一空,人们又开始拆亭台楼阁,途中还发生了楼台倒塌、哄抢、踩踏等事件,数百人丧生。

这便可见对于北方的百姓来说,寒冷永远都是排在第一的生存劲敌,甚至于可能还要排在饥饿之上。

西北苦寒之地,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富裕人家倒是还好些,即便天气再冷,也能卖到薪柴,身上穿着的也是棉衣和动物毛皮制成的衣物。

而对于穷人而言,无论寒暑,都只有布衣可穿,到了冬天,就在布衣的夹层里面填充丝絮、芦花等物,原理接近后世的羽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