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清初与盛世(一) (1/3)

满汉平衡

占领北京并没有结束多尔衮与满族勋贵之间的冲突。尽管顺治皇帝入主紫禁城时,就已敲响传统满洲的丧钟,18世纪前,皇权与勋贵间的争斗,依然主导着帝国政治。如今,满洲人入主中国已成事实,但政权的汉化是不可避免的。要想成功统治汉人,就得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此一来,势必会侵害到满族亲贵的特权。多尔衮积蓄汉人支持的同时,便削弱了满族王公的权力。1644年,宗室首领不再直接执掌六部;1649年,多尔衮公开谕令,称汉人官员无须再奉行诸王赦令。毫无疑问,对满洲权贵的这些限制,为多尔衮带来了不少好处。1647年后,他的同僚济尔哈朗失势,无法再继续摄政。多尔衮位极人臣,以至于不得不提醒汉臣,他们名义上的主子并非他,而是顺治皇帝。

很多满洲人都支持他这种独揽大权的政策,很快便围绕多尔衮建立起一个与汉臣密切合作,以吸引更多前明朝官员为新朝效力的小集团。1650年多尔衮去世后,该集团不仅仍以他的名义继续存在,还授予了他生前一直拒绝接受的皇帝称号。不过,多尔衮的霸权地位也惹怒了许多满洲高官。依然为1647年的失势郁结在心的济尔哈朗,便拉拢一批人支持年轻的顺治皇帝,并最终击溃了多尔衮集团。多尔衮的皇帝称呼被撤销,落了个声名狼藉的下场。他的追随者们也纷纷下台。凡此种种,都给了皇帝一个亲政的好机会。

顺治的统治

顺治皇帝亲政后,实际上的统治时期只有十年。作为第一个掌握文言的满族统治者,他比自己的先祖们更内省,也更敏感。他对宗教长期不灭的浓厚兴趣,让朝堂上的耶稣会教士们觉得有望使其受洗。然而,顺治最终认真考虑皈依宗教时,选择的却是佛教,而非基督教。他在位的最后几年里,爱妃董鄂氏的死不仅令他悲痛欲绝,也让他不断兴起遁入空门,成为禅僧的念头。

顺治渴望放弃皇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统治的这十年并不太平。明室遗臣的抵抗使大清控制南方的计划屡屡受挫。1659年,统治福建的传奇海盗――“国姓爷”郑成功几乎占领南京。长江下游的江南士绅始终抵触外族统治,甚至对必要的赋税改革都阳奉阴违。同时,满洲诸亲贵也认为皇帝对高傲的汉人精英过于卑顺,因此逐渐滋生出强烈的反汉情绪。然而,贵族们的反应只是促使顺治更倾向于汉人的治国方式。以前,他一直相信遵循儒家观念的满汉共治,如今却完全向明朝的权力模式倾斜。顺治废除皇太极设立的内三院后,恢复了由进士组成的翰林院。此外,他像前朝一样,也选择臭名昭著的宦官担任皇帝内侍,弃内务府的包衣奴才不用。各部院的大臣和诸臣工对必须通过这些不可靠的阉人,才能知晓皇帝意旨的情况非常不满。那些崇尚武威的满洲勋贵也深感尊严受辱。他们中少数胆大的人上疏劝谏,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缄默不语,静待时机。

表61清朝的统治者们

更确切地说,这些都是年号,而非皇帝的名讳。顺治皇帝的御名为“福临”,法号“行痴”,别号“痴道人”“太和主人”“体元斋主人”等,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严格说来,他应该被称为“顺治皇帝”,正如康熙应该被称为“康熙皇帝”一样。不过,我决定按照惯例,仍用年号称呼他们,即称其为“顺治”“康熙”等。

鳌拜摄政

1661年2月2日,顺治皇帝死于天花之际,大多数人等待的时机终于到了。政府体制终于从明朝模式转回满洲亲贵的集体统治。四位满洲亲贵出任辅政大臣,辅佐7岁的康熙皇帝(1662年―1722年在位)。他们都参与过朝鲜和蒙古进行的战役,并曾率领骁勇的旗兵横扫中原腹地。他们采取的第一项行动,就是将前朝政策悉数废止。首席辅政大臣鳌拜在皇太后的协助下,以先帝名义炮制出一份遗诏。他们称,这份诏书是顺治弥留之际的最终遗言。字里行间,皇帝不仅为自己背离满洲祖训而向臣民谢罪,还说他因为受阿谀奉承的汉臣和宦官蒙蔽,拒绝了贝勒们的建议。因此,他敦促自己的继承者们恪守祖制――满洲权贵封建体制,予以满洲勋贵们恰当的地位。

在接下来的六年里,鳌拜和其他摄政大臣迅速展开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他们驱逐宦官;把管理宫廷的责任交还内务府;赋予满蒙议政王大臣会议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议事权;剥夺汉人言官批评皇帝的权利,并对科道、都察院弹劾参奏群臣严加设限;逮捕、拷问并以极其痛苦的方式处死有反清情绪的人;建立严密的官员审查制度,奖励迅速且高效地了结案件并足额上缴税款的地方知县;逮捕江南和浙江地区拖欠税款的士绅共计一万三千名。这些改革颁布实施后,再无官员敢公开议论新政。然而,私下持有异议的人却越来越多。甚至一些满洲大臣也开始在顺治亲汉政策和鳌拜一党旗帜鲜明的满族亲贵议政之间,寻找中庸之道。必须要找到一些既不会牺牲汉人士绅的支持,也能顾及满洲人利益的办法。在人心尽丧之前,康熙皇帝便提出了这样一项妥协政策。仅凭这点,他就值得被永世称颂。

康熙皇帝

清朝最伟大的皇帝――康熙用军事征服了中国。他出生时天降祥瑞,实在无愧于他显赫的声名。后世的传记作者称,他出生时空中出现异香和五彩祥云,昭示着其统治时代即将到来。然而,他被选为皇位继承人却实属偶然。他是顺治的第三个儿子,母亲很有可能是辽东汉军旗出身。婴儿时,康熙得过天花,但幸运地活了下来。因此,当他的父亲因为同样的疾病缠绵病榻时,所有儿子中,只有他能安全地进入病房,接受顺治最后的恩赐。当时,他只有七岁,所以之后数年中都无法亲政。尽管鳌拜遵循祖制,表面上顺从于康熙,并在其十三岁时正式还政于他,但他依然没有实权。然而,康熙并没有忍耐多久,年仅十五岁时,便定下计策擒住鳌拜,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1669年,即便没有掌控全国,康熙也已完全掌控整个宫廷。